“祸兮,福之所倚。福兮,祸之所伏”,老子的辩证法思想
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。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
祸兮,福之所倚。福兮,祸之所伏。孰知其极?其无正?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
人之迷其日固久。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【名家解读】任继愈先生认为,这一章显示了不少辩证法看法。
老子认为,政治上管得越严,越会遭到人民的反抗,宽松一些,老黎民的不满少一些。事情往往和人们的主观愿望相反。有时看来是福,反而带来灾祸;有时看来是祸,反而带来幸运。
老子认为世界上坏事酿成好事,好事又酿成坏事,人们无法掌握。面临这种不行知的运气,应当怎么办?老子教人凡事要适可而止,不要做过了头,那就可以制止事物向反面转化,人们无力控制它的生长。这一章最后四句,老子认为为了防止事物的无限生长,要适可而止。
高亨认为,这一章体现老子朴素的辩证看法。他指出:矛盾对立的事物经常相互转化:其政闷闷,一般人认为是坏的,然而效果其民淳淳是好的;其政察察,一般人认为是好的,然而效果其民缺缺是坏的。祸可以转化为福,福可以转化为祸;正可以化为奇,善可以转化为妖。
人的行为方、直、兼、光是好的,然而是割、刿、肆、耀则转化为坏的了。只有深明大道的圣人,能以道自守,保持不割、不刿、不肆、不耀。【小我私家体会】其政闷闷,形容无为无事的政治。
也就是上一章讲到的无为、无好静、无事、无欲的政治。其民淳淳,是讲圣人以无为无事来治天下,老黎民淳朴老实。也就是指:“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
”其政察察,形容有为多事的政治。好比,天下多隐讳,民多利器,人多伎巧,法律滋彰。
施行有为政治的效果是:民弥贫,国家滋昏,奇物滋起,盗贼多有。这就是其民缺缺。下面的文字讲休咎相依,正奇相生,善妖相因的原理。这样的原理对于凡人而言很深奥,根据一般的明白,福就是福,祸就是祸,福中不能生出祸,祸中也不能生出福。
福与祸性质相反,截然对立。可是老子却指出,福能生出祸根,祸能生出福来。
这是怎样的原理呢?好比,天下升平日久,容易滋生糜烂,历史上王朝最盛极之时,往往是它衰落的开始。这岂非不是福中生祸吗?磨难的生活,艰辛的遭遇往往能激励人自强自立,高昂有为。这岂非不是祸中生福吗?这就是事物的状态并不是一成稳定的。
任何事物都有向自身的对立面生长的趋势。所以,正可以转化为奇;奇也可以转化为正。善可以转化为妖;妖也可以转化为善。这个原理如何用来指导我们的政治实践呢?其政闷闷,为无为,事无事,天下的侯王不愿意接纳这样的政策,却可以实现其民淳淳的目的。
其政察察,为有为,事多事,天下侯王都在实践这样的政策,可是效果却是其民缺缺。“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”,这段经文的解释比力难题,差别注解者的解读比力随意,难以获得一致的明白。我将任先生与高先生的解读枚举出来,供大家学习研究时参考。任继愈先生将这段经文翻译为:因此,圣人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委曲,有棱角而不会把人划伤,正直而不至于无所忌惮,明亮而没有耀眼的光线。
高亨先生将这段经文翻译为:所以,深明大道的圣人,行为方正,却不伤害人;行为有棱角,却不刺伤人;行为正直,却不放肆;行为灼烁,却不炫耀。我的明白与两位先生稍有差别,兹将译文列于下节,接待大家品评指正。【试译】君王若能为无为,事无事,黎民就能不令而自顺,不教而自化,返朴归真;君王若为有为,事有事,禁忌律法限其行,道德教养充其视听,黎民却贫困流离。
祸啊,是福地依身之地;福啊,是祸的栖身之所。祸福相依相随,谁能知道那里是终极!岂非没有正吗?正又能酿成邪,善也能酿成妖。人们对此的困惑,由来己久矣,只有圣人能洞悉此理。
所以能统治大区域而不需要支解成小地域。虽使用坚兵利刃但从不伤害黎民。
性情耿直豪爽但不率性肆意。作为灼烁正大但不招摇自炫。《老子绎读》,国学大师任愈愈先生的深入浅出之作。国家新闻出书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。
原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在央视《开讲啦》倾情推广。该书荣获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特别推荐奖。参考资料:《老子绎读》 任继愈 著《老子注译》 高亨 著。
本文关键词:“,bob体育世界杯在哪买,祸兮,福,之所,倚,。,福兮,祸,伏,”,老子,的
本文来源:bob体育世界杯在哪买-www.iamadream-maker.com